HeQihan

HeQihan

到底是不是“孪生兄弟”

编辑部审稿,文章看不少,到底像不像,本篇见分晓。

看到一篇文章,与另外一篇非常像,但是查重没问题,怎么办?非常简单,凭感觉,凭经验,也凭那么点儿 “侦探” 的直觉,看看当你觉得两篇文章 “欸?这俩怎么长得这么像?” 的时候,到底该怎么个 “盘” 法。保证说人话,有一说一,该吐槽就吐槽。

第一步:那该死的 “既视感” 到底从哪儿来?—— 扒主题和背景#

你肯定不是无缘无故觉得它们像的。通常第一眼扫过去,标题、摘要、开头那几段,就让你心里 “咯噔” 一下。这时候,别急着下结论,先问问自己:

  • 它们真是在操心同一件事儿吗? 比如,都是聊 “外卖小哥的权益保障”,听起来是一个话题吧?但你得细看,一篇可能在痛斥平台算法压榨,另一篇可能在研究小哥们怎么自发组织互助。都是权益保障,但一个矛头向外,一个关注内部。这差别可就大了去了。
  • 开头那段 “为啥要做这个研究” 的 “苦情戏” 是不是一个剧本? 是不是都因为某个政策新出台,或者某个社会事件刚发生,所以觉得 “哎呀,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必须得研究”?现在好多文章开头那段背景意义,写得千篇一律,充满了 “正确的废话”,感觉像是从同一个模板库里复制粘贴出来的。所以,光看背景像,说明不了太多问题,得看它们基于这个背景,具体想解决的 ** 那个 “小疙瘩”** 是不是也一样。
  • 它们想干嘛?给自己画的 “饼” 是不是差不多? 研究目标啊!是都想给政府提点不痛不痒的建议?都想挑战某个大佬的经典理论?目标一致性很高的话,后面内容像的概率就大了。

这步就像看人,第一印象很重要,但不能光看脸(标题)和家庭背景(研究背景)。很多 “网红” 选题,大家都在写,开头自然像。关键是看它们有没有在大家都说的话之外,找到自己真正想说的那个点。如果开头就让你觉得 “又是这套嗑”,那可能后面也新不到哪去,但也别一棒子打死,万一后面有反转呢?

第二步:深入 “灵魂”,看看它们思考问题的 “芯片” 是不是同款?—— 挖理论和概念#

光看外表聊啥不够,得看它们 ** 脑子里装的 “操作系统”** 是不是一样的,这就是理论框架和核心概念。

  • 它们是不是都信同一个 “大神” 或者同一套 “经书”? 比如,动不动就搬出福柯、哈贝马斯,或者言必称某个最新的什么 “数字治理” 理论?如果它们用的核心理论完全不同,比如一个用经济学解释,一个用文化研究解释,那就算研究对象一样,出来的味道也肯定不一样。
  • 那些 “高大上” 的词儿,它们说的是一个意思吗? 文章里肯定有些关键词,翻来覆去地用。你得仔细琢磨,它们对这些词的定义和侧重一样吗?比如都说 “赋能”,一个可能指的是给钱给资源,另一个可能指的是提升能力和意识。这差别就大了。很多时候,作者自己可能都没完全搞懂这些时髦词儿,就是跟着用,结果可能跟别人 “撞词” 了,但理解未必一样。
  • 它们在跟谁 “吵架” 或者给谁 “点赞”? 看看它们都在引用、反驳或者支持哪些人的观点。这能帮你定位它们在学术 “江湖” 里的门派和立场。如果它们引用的理论大佬、批判的 “靶子” 都差不多,那说明它们很可能在同一个 “频道” 上。

这一步是看 “思想底色”。如果理论根基都一样,那看问题的角度、分析的工具就很可能相似。这就像用同一个牌子的颜料画画,风格可能接近。但我也得吐槽一下,现在很多研究,理论就是个 “马甲”,穿上显得高级,但跟里面的分析两张皮,根本没融合。这种 “假性相似” 也得警惕。真正重要的是看理论是不是真的指导了分析,而不是摆设。

第三步:看 “姿势”,它们是 “优雅地比划” 还是 “撸起袖子干”?—— 瞧方法和路径#

知道了它们想什么,怎么想,还得看它们具体是怎么干活的,也就是研究方法。

  • 是动嘴皮子还是真动手了? 是主要靠逻辑推演、文献整合、哲学思辨(所谓的规范研究、思辨研究),还是真的去发问卷、做访谈、跑田野、分析大数据了(所谓的实证研究)?方法论的根本差异,决定了文章的质感和说服力来源。
  • 就算是同一种 “武功”,招式一样吗? 比如都做访谈,访谈提纲一样吗?找的人群一样吗?分析访谈记录的方法一样吗?都用统计,变量选取、模型设定一样吗?细节是魔鬼啊!
  • 讲故事的 “起承转合” 是不是一个套路? 文章的结构安排、论证的先后顺序、逻辑链条是不是很相似?是不是都像按照某个 “写作指南” 来安排章节?

这步是在看 “功夫下没下到”。方法不一样,或者方法用得深浅不同,文章的厚度肯定不一样。如果两篇文章,连研究设计的细节、数据来源(比如都用了同一个数据库的同一时间段数据)、甚至是问卷里的某个具体问题都惊人地一致,那真的让人很难相信只是巧合。当然,有些学科领域可能研究范式比较成熟,大家用的方法都差不多,这也得理解。但即便是成熟的方法,也看用得巧不巧,有没有针对问题做调整。

第四步:“图穷匕见” 的时候到了!—— 对比核心观点和结论#

这才是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文章的 “原创性”。

  • 把话说透了,它们的核心观点是不是一回事? 去掉所有修饰和铺垫,它们最想让你记住的那几句 “金句”,是不是本质上在说同一个意思?
  • 它们拿什么来证明这个观点?用的 “证据” 一样吗? 是不是都引用了同一项关键数据?都讲了同一个经典案例?或者分析问题的逻辑步骤几乎完全一致,像是在看同一份教学课件?
  • 最后开的 “药方” 是不是同一张? 如果文章有对策建议部分,这些建议是不是大同小异?是不是都在喊同样的口号,指向同一个方向,甚至连具体措施都差不多?

这就是在对 “指纹” 了。如果核心论点、论证逻辑、关键论据、结论建议都高度重合,那真的很难不让人怀疑。当然,有时候真理只有一个,大家殊途同归也正常。但如果连 “到达真理的路径” 都一模一样,那就太蹊跷了。我个人对那种结论相似但论证过程完全不同的文章,会更感兴趣,觉得可能挖到了不同的宝藏。最怕的就是那种从头到尾都像 “复制粘贴” 的文章,读起来味同嚼蜡,感觉浪费时间。

第五步(加分项或减分项):看看它们的 “自我评价”#

文章通常会说说自己的创新点和贡献

  • 对比一下它们自己吹的 “牛”,是不是吹到一块儿去了?都说自己 “首次提出了 XX 概念”、“构建了 XX 新框架”?
  • 你觉得它们的创新性真的像它们说的那样吗?是真有新东西,还是在 “旧瓶装新酒”?是不是感觉一个像 “初稿”,一个像 “终稿”?

这步可以帮你判断作者的 “自觉性” 和 “诚实度”。如果两篇高度相似的文章,还都标榜自己是 “重大原创”,那就有点搞笑了。当然,有时候作者确实不知道别人的工作,也可能存在 “平行创新”。但对比着看,总能让你对它们的实际创新程度有个更清醒的认识。

第六步(辅助验证,但有时很管用):翻翻 “参考文献”,看看它们的 “学术家谱”#

别小看文章末尾那长长的列表,信息量很大的。

  • 是不是都在拜同一个 “山头”? 看看它们是不是都在大量引用同一批核心文献、同一领域的权威学者
  • 是不是都站在同一个 “时间点” 上? 引用的文献是不是都特别新,或者都集中在某几年?
  • “理论导师” 和 “方法导师” 是不是同一拨人? 看看它们引用的关键理论和方法论文献,是不是也高度重合?

参考文献就像文章的 “社交关系” 和 “知识来源”。如果它们的 “核心朋友圈” 高度重合,读的书、拜的师都差不多,那观点思路相似的概率就非常高。这虽然不能直接证明抄袭或模仿,但绝对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它们很可能是在同一个知识背景和学术对话中产生的。这能帮你理解为什么它们会如此相似。

最后,形成你的 “心证” 吧

好了,经过这么一番 “折腾”,你心里应该有谱了。把所有观察到的 “证据” 放在一起,给这两篇文章的相似度下一个判断。

是 **“孪生兄弟”(几乎完全一样,可能存在不正当引用或模仿)?
“龙凤胎”(主题、框架相似,但各有侧重和细节差异)?
“同门师兄弟”(师出同门,理论方法相似,但在具体问题上有不同发挥)?
还是仅仅是
“路人撞衫”**(主题相关,但思路、方法、结论差异很大)?

说真的,做这种对比,有时候挺累的,但绝对能让你读文献的功力大增。你会开始关注细节,质疑理所当然,也能更好地欣赏那些真正有原创性的思考。而且,当你真的 “破案” 了,搞清楚了两篇文章的真实关系,那种感觉,还挺爽的!

最重要的还是be truthful,对自己诚实,看到啥说啥。相似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看这种相似是源于思想的碰撞、共同的关注,还是源于思考的懒惰甚至学术不端。多对比,多思考,你的热情自然就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被点燃了!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