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Qihan

HeQihan

到底是不是「孪生兄弟」

編輯部審稿,文章看不少,到底像不像,本篇見分曉。

看到一篇文章,與另外一篇非常像,但是查重沒問題,怎麼辦?非常簡單,憑感覺,憑經驗,也憑那麼點兒 “偵探” 的直覺,看看當你覺得兩篇文章 “欸?這倆怎麼長得這麼像?” 的時候,到底該怎麼個 “盤” 法。保證說人話,有一說一,該吐槽就吐槽。

第一步:那該死的 “既視感” 到底從哪兒來?—— 扒主題和背景#

你肯定不是無緣無故覺得它們像的。通常第一眼掃過去,標題、摘要、開頭那幾段,就讓你心裡 “咯噔” 一下。這時候,別急著下結論,先問問自己:

  • 它們真是在操心同一件事兒嗎? 比如,都是聊 “外賣小哥的權益保障”,聽起來是一個話題吧?但你得細看,一篇可能在痛斥平台算法壓榨,另一篇可能在研究小哥們怎麼自發組織互助。都是權益保障,但一個矛頭向外,一個關注內部。這差別可就大了去了。
  • 開頭那段 “為啥要做這個研究” 的 “苦情戲” 是不是一個劇本? 是不是都因為某個政策新出台,或者某個社會事件剛發生,所以覺得 “哎呀,這個問題太重要了,必須得研究”?現在好多文章開頭那段背景意義,寫得千篇一律,充滿了 “正確的廢話”,感覺像是從同一個模板庫裡複製粘貼出來的。所以,光看背景像,說明不了太多問題,得看它們基於這個背景,具體想解決的 ** 那個 “小疙瘩”** 是不是也一樣。
  • 它們想幹嘛?給自己畫的 “餅” 是不是差不多? 研究目標啊!是都想給政府提點不痛不癢的建議?都想挑戰某個大佬的經典理論?目標一致性很高的話,後面內容像的概率就大了。

這步就像看人,第一印象很重要,但不能光看臉(標題)和家庭背景(研究背景)。很多 “網紅” 選題,大家都在寫,開頭自然像。關鍵是看它們有沒有在大家都說的話之外,找到自己真正想說的那個點。如果開頭就讓你覺得 “又是這套嗑”,那可能後面也新不到哪去,但也別一棒子打死,萬一後面有反轉呢?

第二步:深入 “靈魂”,看看它們思考問題的 “芯片” 是不是同款?—— 挖理論和概念#

光看外表聊啥不夠,得看它們 ** 腦子裡裝的 “操作系統”** 是不是一樣的,這就是理論框架和核心概念。

  • 它們是不是都信同一個 “大神” 或者同一套 “經書”? 比如,動不動就搬出福柯、哈貝馬斯,或者言必稱某個最新的什麼 “數字治理” 理論?如果它們用的核心理論完全不同,比如一個用經濟學解釋,一個用文化研究解釋,那就算研究對象一樣,出來的味道也肯定不一樣。
  • 那些 “高大上” 的詞兒,它們說的是一個意思嗎? 文章裡肯定有些關鍵詞,翻來覆去地用。你得仔細琢磨,它們對這些詞的定義和側重一樣嗎?比如都說 “賦能”,一個可能指的是給錢給資源,另一個可能指的是提升能力和意識。這差別就大了。很多時候,作者自己可能都沒完全搞懂這些時髦詞兒,就是跟著用,結果可能跟別人 “撞詞” 了,但理解未必一樣。
  • 它們在跟誰 “吵架” 或者給誰 “點讚”? 看看它們都在引用、反駁或者支持哪些人的觀點。這能幫你定位它們在學術 “江湖” 裡的門派和立場。如果它們引用的理論大佬、批判的 “靶子” 都差不多,那說明它們很可能在同一個 “頻道” 上。

這一步是看 “思想底色”。如果理論根基都一樣,那看問題的角度、分析的工具就很可能相似。這就像用同一個牌子的顏料畫畫,風格可能接近。但我也得吐槽一下,現在很多研究,理論就是個 “馬甲”,穿上顯得高級,但跟裡面的分析兩張皮,根本沒融合。這種 “假性相似” 也得警惕。真正重要的是看理論是不是真的指導了分析,而不是擺設。

第三步:看 “姿勢”,它們是 “優雅地比劃” 還是 “撸起袖子幹”?—— 瞧方法和路徑#

知道了它們想什麼,怎麼想,還得看它們具體是怎麼幹活的,也就是研究方法。

  • 是動嘴皮子還是真動手了? 是主要靠邏輯推演、文獻整合、哲學思辨(所謂的規範研究、思辨研究),還是真的去發問卷、做訪談、跑田野、分析大數據了(所謂的實證研究)?方法論的根本差異,決定了文章的質感和說服力來源。
  • 就算是同一種 “武功”,招式一樣嗎? 比如都做訪談,訪談提綱一樣嗎?找的人群一樣嗎?分析訪談記錄的方法一樣嗎?都用統計,變量選取、模型設定一樣嗎?細節是魔鬼啊!
  • 講故事的 “起承轉合” 是不是一個套路? 文章的結構安排、論證的先後順序、邏輯鏈條是不是很相似?是不是都像按照某個 “寫作指南” 來安排章節?

這步是在看 “功夫下沒下到”。方法不一樣,或者方法用得深淺不同,文章的厚度肯定不一樣。如果兩篇文章,連研究設計的細節、數據來源(比如都用了同一個數據庫的同一時間段數據)、甚至是問卷裡的某個具體問題都驚人地一致,那真的讓人很難相信只是巧合。當然,有些學科領域可能研究範式比較成熟,大家用的方法都差不多,這也得理解。但即便是成熟的方法,也看用得巧不巧,有沒有針對問題做調整。

第四步:“圖窮匕見” 的時候到了!—— 對比核心觀點和結論#

這才是最關鍵的環節,直接關係到文章的 “原創性”。

  • 把話說透了,它們的核心觀點是不是一回事? 去掉所有修飾和鋪墊,它們最想讓你記住的那幾句 “金句”,是不是本質上在說同一個意思?
  • 它們拿什麼來證明這個觀點?用的 “證據” 一樣嗎? 是不是都引用了同一項關鍵數據?都講了同一個經典案例?或者分析問題的邏輯步驟幾乎完全一致,像是在看同一份教學課件?
  • 最後開的 “藥方” 是不是同一張? 如果文章有對策建議部分,這些建議是不是大同小異?是不是都在喊同樣的口號,指向同一個方向,甚至連具體措施都差不多?

這就是在對 “指紋” 了。如果核心論點、論證邏輯、關鍵論據、結論建議都高度重合,那真的很難不讓人懷疑。當然,有時候真理只有一個,大家殊途同歸也正常。但如果連 “到達真理的路徑” 都一模一樣,那就太蹊跷了。我個人對那種結論相似但論證過程完全不同的文章,會更感興趣,覺得可能挖到了不同的寶藏。最怕的就是那種從頭到尾都像 “複製粘貼” 的文章,讀起來味同嚼蠟,感覺浪費時間。

第五步(加分項或減分項):看看它們的 “自我評價”#

文章通常會說說自己的創新點和貢獻

  • 對比一下它們自己吹的 “牛”,是不是吹到一塊兒去了?都說自己 “首次提出了 XX 概念”、“構建了 XX 新框架”?
  • 你覺得它們的創新性真的像它們說的那樣嗎?是真有新東西,還是在 “舊瓶裝新酒”?是不是感覺一個像 “初稿”,一個像 “終稿”?

這步可以幫你判斷作者的 “自覺性” 和 “誠實度”。如果兩篇高度相似的文章,還都標榜自己是 “重大原創”,那就有點搞笑了。當然,有時候作者確實不知道別人的工作,也可能存在 “平行創新”。但對比著看,總能讓你對它們的實際創新程度有個更清醒的認識。

第六步(輔助驗證,但有時很管用):翻翻 “參考文獻”,看看它們的 “學術家譜”#

別小看文章末尾那長長的列表,信息量很大的。

  • 是不是都在拜同一個 “山頭”? 看看它們是不是都在大量引用同一批核心文獻、同一領域的權威學者
  • 是不是都站在同一個 “時間點” 上? 引用的文獻是不是都特別新,或者都集中在某幾年?
  • “理論導師” 和 “方法導師” 是不是同一撥人? 看看它們引用的關鍵理論和方法論文獻,是不是也高度重合?

參考文獻就像文章的 “社交關係” 和 “知識來源”。如果它們的 “核心朋友圈” 高度重合,讀的書、拜的師都差不多,那觀點思路相似的概率就非常高。這雖然不能直接證明抄襲或模仿,但絕對是一個強烈的信號,表明它們很可能是在同一個知識背景和學術對話中產生的。這能幫你理解為什麼它們會如此相似。

最後,形成你的 “心證” 吧

好了,經過這麼一番 “折騰”,你心裡應該有譜了。把所有觀察到的 “證據” 放在一起,給這兩篇文章的相似度下一個判斷。

是 **“孿生兄弟”(幾乎完全一樣,可能存在不正當引用或模仿)?
“龍鳳胎”(主題、框架相似,但各有側重和細節差異)?
“同門師兄弟”(師出同門,理論方法相似,但在具體問題上有不同發揮)?
還是僅僅是
“路人撞衫”**(主題相關,但思路、方法、結論差異很大)?

說真的,做這種對比,有時候挺累的,但絕對能讓你讀文獻的功力大增。你會開始關注細節,質疑理所當然,也能更好地欣賞那些真正有原創性的思考。而且,當你真的 “破案” 了,搞清楚了兩篇文章的真實關係,那種感覺,還挺爽的!

最重要的還是be truthful,對自己誠實,看到啥說啥。相似不一定是壞事,關鍵是看這種相似是源於思想的碰撞、共同的關注,還是源於思考的懶惰甚至學術不端。多對比,多思考,你的熱情自然就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被點燃了!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